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科普教育介绍

作为荣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的环保先进单位,熊猫基地在大力开展大熊猫科研繁育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保护教育,把向海内外公众传播以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成为了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保护教育机构,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首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成都市“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以及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科普教育和生态保护先进基地”。同时被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机构和团队

上世纪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意识到,仅靠科研人员和野生动物保护机构不足以拯救濒危物种。教育已被世界公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鼓励广大公众的参与及日常行为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

基于对保护形势和保护教育的深刻认识,熊猫基地在我国动物园系统中率先引入了国外先进的保护教育理念和方式,于2000年在国内成立了科普教育部,并逐步配备了工作人员32人,其中专职科普教员23人,外籍环境教育专家1人,是中国动物园系统成立最早、最大的教育部门,开创了在中国濒危动物保护科研机构设立科普教育部门的先河。多年以来,熊猫基地一直与国外动物园和环境教育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努力提高团队教育水平。目前,已同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美国丹佛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英国切斯特动物园等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外聘专家、国际合作和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熊猫基地的保护教育团队已在教材编写、项目研究、活动开展和科普读物编辑等多个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1.jpg

 

保护教育资源

为有效开展保护教育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为保护教育团队提供条件,熊猫基地在教育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硬件资源方面,整合利用自身在大熊猫保护方面的环境、种群、科研、场馆和游客等优势资源。如熊猫基地3500余亩的生态园区、全球最大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先进的大熊猫科研工作资源和每年上百万的国内外游客等都为保护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场馆方面除集科普、公众教育、展示、展品收集、收藏与保护和学术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精品博物馆——大熊猫博物馆外,还先后建设了熊猫魅力剧场、大熊猫科学探秘馆、熊猫医院、熊猫厨房等卫星教育场馆。建立的“官方网站www.panda.org.cn”、微信公众号“熊猫学院”和科普图书期刊成为了开展保护教育的新型平台。此外,国内外合作单位、合作机构的专家和硬件资源也在保护教育工作中得以共享和利用。同时,为配合保护教育工作的开展,熊猫基地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上也独具匠心,先后设计完成全基地生态路标,生态环保警语格言和仿生态游人休息处等设置,还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园林生态,新修并改造游人参观道、观景点等等。

软件方面,着重与国内外教育和动物保护专家和机构建立合作网络,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经验和教育技术支持。

2.jpg

理念与模式

保护教育理念是指导保护教育工作的灵魂,熊猫基地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避免因理念的落后导致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避免单纯知识讲解的枯燥。根据现代社会大人和孩子少有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这一现状,强调接触、互动和实践,帮助建立人与大自然的情感联系,从而达到理解和乐于环保行动的效果。

因此,熊猫基地的保护教育团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和活动中,研究从三个层面对公众进行教育。首先,从意识层面传递正确的信息,鼓励关注生物多样性状况;其次,在情感层面上激发目标群体更关爱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福利;第三,是在行为层面上传递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力量,以激励人们改变行为。同时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教师、家长、游客、大学生、社区居民、保护区工作人员等不同的教育对象设计和尝试不同的教育方式。此外,还注重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保护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一部分。熊猫基地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保护教育项目,成为我国传播生态保护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面旗帜。
 

咨询请拨打电话:028-83512240